新闻背景:
毕业季,一些大学生上街“摆起了摊”,他们不卖货、不做咖啡,也不调鸡尾酒,而是提供“付费聊天、咨询”服务。“知识摆摊”现象引发不少人的关注。
(相关资料图)
“知识摆摊”是一次有益尝试
从某个角度来说,“知识摆摊”是把教师、心理咨询师、律师等职业的部分工作,从教室、咨询室、事务所等专门场所搬到了马路边。其实,不必过多计较服务的连贯性、透彻度,对那些驻足与摊主对谈一小时、在困扰自己的问题上得到倾听与建议的顾客来说,“知识路边摊”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有意思的是,尝试“知识摆摊”的大多是刚刚毕业或者即将毕业的年轻人。在人们的惯常认知里,大学生完成学业后理应进入工作岗位。然而,随着年轻一代自我意识和探索欲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从象牙塔步入职场前,想要先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详细】
为大学生提供与社会接触的新窗口
心理学有一个基本理论:人是在一段一段关系中看清自己、建立自我认知的——与来来往往的顾客打交道,有助于摊主进一步认清自我,从而确立或调整未来的个体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当路人从这些有专业背景的年轻人的摊位上获取知识和心灵“按摩”时,也往往会把自己的故事和经历讲给他们听。在互相倾诉的过程中,双方都能近距离感受社会生活,并与外部世界建立更多联结。【详细】
“知识摆摊”,相当于线下版的“网络直播”,也是一种创业的新形式。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摆知识摊”能在线下得到鼓励和认可,这些年轻人很有可能顺势转战到更广阔的平台继续创业。当然,万事开头难,新型业态更是如此。“知识摆摊”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也是因人而异。不过,“知识摆摊”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扇与社会亲密接触的新窗口,仅此一点,就值得鼓励。【详细】
应当给予“知识摆摊”更多支持
体验本身有苦有乐,但这种体验并非无意义。“知识摆摊”的经历,对一个人的自我成长来说,无疑是有益的,不仅可以增加体验者的社会阅历,还可以减缓他们在从学校迈入社会过程中的就业焦虑。或许有的人能在摆摊中逐渐找到学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结点,坚定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还有的人可以找到创业灵感,就此走向事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详细】
诚然,“知识摆摊”是小众化的创业实验,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失败的概率不小,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它的积极意义。无论成败,我们都应给予“知识摆摊”支持的掌声。【详细】
(以上综合工人日报、东方网、广州日报)
V视角:
@粃糠:只要不违法,又有何不可呢?能为别人提供服务,也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良良还没凉:有创意,非常好。
@大奇闻:简单来说就是“陪你说说话、陪你聊聊天、陪你唠唠嗑”。
@不是小样是大福:用来做研究、体验生活是很棒的,但要是为了生计可能还有很多困难。
@熊大爱提拉米苏:灵活就业,挺好。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如今,年轻人“摆摊”创业的话题,总难免引发诸多讨论和质疑。但若在“摆摊”前面加上“知识”二字,所蕴含的意义就不一样了。知识就是力量。无论何时,尊重知识的行为都该被肯定。况且,年轻人总有一天将走入社会,以“知识摆摊”的方式主动探知社会和生活的本质,汲取养分、获得成长,既帮助了别人,也挖掘出了自身的价值,何乐不为?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