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重走梁林路:我们的古建考察笔记》 魏新 白郁 著 齐鲁书社
《先正读书诀》 周永年 辑 刘国胜 译 济南出版社
谈起古建筑,我们或许会因时间久远而深感陌生,但倘若我们将它具象到独乐寺、云冈石窟、应县木塔、赵州桥,就会发现,古建筑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在历史长河的流荡中,经过漫长的时间洗礼,无不凝结着灿若星辰的中华文明,传承着恢弘壮观的古典之美。
《重走梁林路:我们的古建考察笔记》一书便是魏新、白郁历时两年时间,亲访古迹,追随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及其所带领的营造学社的足迹,自山西走起,领会梁林之路的精神要义。他们的足迹遍布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四川、新疆等多地古迹,在这场文化乐旅中,他们不仅探寻梁思成、林徽因以及营造学社考察古建筑的传奇经历、考察中国古建筑的基础知识,更担任起我们与古建筑之间沟通的桥梁,以亲切的口吻为我们讲述了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渊源,这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书以梁思成、林徽因及营造学社的考察时间为经,以地理区域为纬,以极具代表性的古建筑为点,将全书内容划分为六部分,并在每一部分附上梁林田野调查路线图,进而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铺展开来。通过此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专业的建筑知识,还可以看到深远的历史文化以及充满烟火气的地方风情。
作者以其专业且深厚的学识为我们介绍了古建筑的结构原理,并提出对古建筑的保护思想。在介绍具体的古建筑时,穿插讲解斗拱、榫卯、铺作、出跳、卷杀、偷心造、减柱法、悬浮柱等专业术语,通俗的文字与清晰的图片相对应,使晦涩难懂的专业用语变得简单明了。除了木构建筑,本书还为我们介绍了石窟、石刻、陵阙、佛寺、古塔、经幢等文物古迹。这本带有科普性质的通俗读物,从入门级古建筑爱好者可读性角度出发,介绍梁思成、林徽因在1932年到1940年间的田野调查,讲解相关古迹的基础知识。作者有意识地将古建筑现状与梁林时期进行对比,也让我们看到古建保护意识普及的必要性与科学保护的重要性。正如梁思成先生所倡导的,古建筑的修缮应以“保护”为主线,修缮的根本目的不是“拆旧建新”,而是为了使旧建筑寿命延长。
除了建筑知识,在书中也可以看到作者深厚的历史文化积累,从生动的讲述中,不仅可以探知当年梁林田野调查的传奇经历,还能窥见中华文明的历史流变。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唐代木构建筑在辽代的重建、善化寺佛像每年冬至被阳光照亮、云冈石窟的造像与皇权的纠葛;可以在晋祠侍女像中看到北宋女性的喜怒哀乐,在灵岩寺形态各异的罗汉中看到庙堂里的人间烟火气;还可以在五台佛光寺中看到在中华民族危机时刻打破日本学者粗暴论断的文化底气,在洪洞广胜寺中领悟科技还原的百年壁画的恢弘壮丽,在宝顶山大佛湾深思其背后坚定的民间信仰……如果你累了,还可以在书中找到独乐寺南街口的铁锅炖鱼、赵州桥边的全驴宴、开元寺附近的卤鸡。
书中的两百多幅照片,皆为作者及其朋友在考察过程中拍摄,在光影的转换中真实地为我们再现了古建筑的结构之宏伟、色彩之瑰丽、细节之精致。通过这些照片,我们能够看到古人的信仰、崇拜、敬畏、追求、寄托与爱憎。从宝梵寺世俗化的壁画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人文理性的回归;从紫金庵的微笑罗汉中可以看到南宋时期古人对佛教修行态度的转变;圣母殿的彩塑则具体地记录了北宋时期有血有肉的真实社会,体现了工匠对女性形象的深刻认识……不同的建筑体现了不同的社会功能,反映了古人与建筑生生不息的密切联系,对应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宗教、家族,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髓与内涵。在这里,古建筑不再是固化的名物,而是鲜活的灵魂,洋溢着感情色彩,律动着思想光芒。
“梧桐叶落秋风老,人去台空凤不来。梁武台城芳草合,吴王宫殿野花开。石头城下春生水,燕子堂前雨长苔。莫问人间兴废事,百年相遇且衔杯。”古建筑是一位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不同朝代的变迁与儿女情长,它所绽放的文化自信会像一朵朵斗拱一样,架设起中国人永不坍塌的精神脊梁。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