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马鞍山的文脉流芳
(资料图)
文/赵瑜
“浩”本指“小港”,是江边被碛石隔开的水域。北宋嘉佑元年,苏氏三父子自嘉州乘船东下去汴京赶考,船至恭州(重庆),惊见长江主流南岸段一条顺江巨大石梁被巧夺天工劈开,可容船只进出浩内。苏轼叹大自然美景,就把岸边村落江口村取名“龙门浩”。
半城山水一条路,是龙门浩的空间轮廓,山是“主城肺叶”南山、揽胜长江的马鞍山,水是润泽万里的母亲河,路是依山傍水、通达古今的南滨路。
龙门浩处于“两江四岸”核心区,依于大山,附于大水,既有山水颜值的禀赋,也有人文气质的担当。这里风景优美,文化厚重,古朴而时尚,游人云集之。
重庆城老辈子口中的著名传说“三塔不见面”,有两座都与龙门浩相关。三塔指文峰塔、觉林寺报恩塔、龙门浩卵石塔。王尔鉴,清雍正八年进士,修成《巴县志》。他评出老巴渝十二景之一——龙门浩月,欣然提笔:“石破天开处,龙行俨禹门。魄宁生月窟,光自耀云根。”
龙门浩在重庆历史上刻下的重要一笔,是公元1891年,重庆开埠。由于沿江水码头的便利,英、法、日、美、德等国在长江沿岸境内设海关,开洋行,圈租界,建军营,立公司,开展出口贸易、航运等商务活动,火柴业、猪鬃加工业、棉织业、缫丝业等飞速发展,繁华风光。
那时的马鞍山,有重庆最大的电池厂,有西式建筑和重庆吊脚楼融为一体的洋人别墅,有管理英国和四川盐贸易业务的办事处。迅速成为重庆最老的“外企”聚集地,一时辉煌。
“马鞍山234号”,四层洋楼,白柱青砖,木板石阶, 楼房正中有高大的青砖拱门,是有名的万国医院旧址。1920年,著名传教士、慈善家马嘉礼医生在南岸马鞍山购地建房,1921年,万国医院开张。它是南岸区最早的西医院,也是重庆最早的西医医院之一,30张病床,抗战时期救助了大量难民。据重医附二院所编《宽仁大讲堂》精选介绍,“1916年秋,马嘉礼从布道团退休,之后与夫人一直在重庆行医和做红十字会工作。20世纪40年代马嘉礼去世,葬于江北嘴。”在距离医院100米处,有马嘉礼夫妇居住的别墅,马去世后,重庆电影界著名人士夏云瑚于1942年从马嘉礼夫人手里买下作为别墅,对外称仁厚堂。
“马鞍山57号”,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系著名壳牌汽油前身,修建于1923年,为亚细亚洋行大班、二班修建的豪华别墅及办公之用,洋行的大班、二班相当于总经理、副总经理。陪都时期,英国大使馆曾在此办公。固房屋顶上为红色琉璃瓦覆盖,故人称“红楼”。亚细亚火油公司坡下还有一座大楼,此楼建于抗战时期,是国民党干部培训学校,当时南岸还有成华学院,是培训更高一级干部的学校。
“马鞍山265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和华福卷烟厂宿舍旧址,前身由旅居南洋的简氏兄弟创办。1938年10月从汉口内迁重庆,取名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重庆分厂,厂址设在南岸弹子石。当时的产品主要有“花王”、“金斧”、“红花”、“双喜”、“高塔”、“金黄龙”等牌号香烟,日产香烟300箱。1956年公私合营后,将建华、同成烟厂并入该厂,1968年更名为重庆卷烟厂。
在马鞍山,这样有文脉的“洋房子”很多,串珠成链,可谓移步换景。见证了重庆辉煌的对外开放历史,凝聚着龙门浩以及南岸的精华。然而百年风霜,岁月荏苒,曾几何时,马鞍山名声大噪的“洋房子”们,在岁月的风沙中,慢慢褪去了昔日的荣光,悄悄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尽管诸多细节可窥见当年洋行的繁荣与华丽,但风雨的侵蚀令老宅逐渐出现问题。曾几何时,很多门、木柱脚等地方不同程度腐朽,墙壁开裂、砖瓦破碎、白蚁危害,部分年久失修的房屋已被鉴定为危房,只有“文物保护单位”的标记,还在默默诉说那些年、那些事。
旅英作家虹影少年时生活在这附近,她在成名作《饥饿的女儿》中有对江边的家乡的描写—— “南岸的山坡上,满满地拥挤着简易穿斗木结构的小板房、草盖席油毛毡和瓦楞石棉板搭的偏偏房,朽烂发黑。”那时的南滨没有大道,荒坡空地、江流礁石,吊脚楼上挂着“万国旗”,到处都是青石板小路,下河街、上梯坎,顺着巷子,左弯右拐。
南岸的建设者没有忘记这里。马鞍山的旧屋砖墙罅漏间,仍有百姓代代生活的丝丝温情,雕花木门上铭刻的历史、围墙天井里流芳的故事,饱含了一代代人的生活记忆。如同人体的新陈代谢,自我更新是城市永恒的主题,是城市保持活力的源泉。在城市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革的当下,老建筑改造必须更好展现时代风貌、回应时代命题。
龙门浩街道组建“三个联盟”大力推动马鞍山片区有机更新:党建联盟强引领。联合对口联系部门、社会单位、非公企业等党组织组建社区党建联盟,建立意见收集、例会研判、集体决策、督查督办等联建机制,建成马鞍山支路城市更新项目,在建马鞍山片区城市有机更新项目;商业联盟作贡献。组织商户、企业成立商业联盟,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城市更新,新增停车场,建成文创产业园、养老中心,推动马鞍山老旧城区城市更新;服务联盟促发展。引导社会单位、社区志愿者队伍、高校等成立服务联盟,邀请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三师”指导完成城市更新项目,协同四川美术学院等单位和商家对马鞍山沿线空白墙面进行美化点缀,共建美丽阳台、美丽家庭、美丽门店、美丽庭院、美丽街巷,以点带面共治美丽社区。让老百姓看得见久远的历史,闻得到熟悉的味道,摸得着建筑的质感,将悠远的历史文脉显露出来。
如今的马鞍山,融合了历史文脉与都市时尚文化,南滨路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大好机会也让创业者陆续入驻,马鞍山逐渐形成一种以文化促进产业升级的良好生态。年轻网友们评价:站在这里的入口,仿佛穿越到电影《千与千寻》里,有一种大片的魔幻感。
街口的两边,黄葛树如盖,烟火气息扑面而来。老旧斑驳的民房墙上,有绿荫荫的藤蔓。长长的梯步两端,以前老重庆人赖以生存的老行当:茶馆、杂货铺、挑挑面、演变成今日的咖啡馆,时尚火锅,别致的民宿。虽日新月异,但这里的节奏更慢一点,都市的人们更喜欢这种闲适,散漫的节奏里有着生活的精致美。在马鞍山,什么都鲜活起来:依山而上的街巷是鲜活的;滚滚长江是鲜活的;来此打卡游玩的青年也是鲜活的。走到这儿,恍惚中奇遇了开埠时风云际会的场面,触摸到老街巷的岁月沉浮。长江水养育了吃苦耐劳的南岸儿女,水码头的人在这里肩挑背扛讨生活,旧梦里有叶子烟的烟雾缭绕、老荫茶的热气、龙门阵的悠闲,老年人在这里找到了传承和怀念故土文化的载体;年轻人也可以来此寻美食、参加各种聚会,“如故花园”、“非白”等有名的网红店打卡拍照,或者步入“龙门浩街道作协”书屋冲泡一壶香茗,翻开本土作家一本好书;这里即将开放重庆开埠文化遗址公园,更是让人期待。而华灯初上,站在山顶,看轨道上天入地、索道凌空飞渡、游船横渡长江,车船流光,浪卷金花,老街夜游,如梦似幻。看马鞍山如今壮美新气象,古老又年轻的龙门浩就浓缩在此情之中。
开埠、初兴、建设和发展,一路走来,马鞍山,诉说着龙门浩的光荣与梦想。来这里,感受江南岸的文化灿烂,岁月流金,品味“重庆味道”,留住城市记忆,它是一个时代的寻根索引,更是新时代的文脉流芳。
(作者单位:南岸区文联)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